近年來,一些新變化正悄然在中國的校園內發生,其中之一就是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淘汰傳統的面口袋式運動校服,中國校服正在變得越來越美。在全國各地中小學,無論在什么季節,孩子們的校服都美觀大方,有質感。這說明時代在變,家長和學校的觀念也在變。校服被喻為學生的“第二層皮膚”,但多年來卻一直被貼上”丑“”差“的標簽。針對這一現狀,2015年四部委聯合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見》。校服新規出臺后,各地的校服質量有了更嚴格的監管,校服安全有了保障,而與此同時校服的款式設計也有明顯進步,過去常被吐槽的沒有審美的情況,也在逐步改變。中國校服為什么長期以來一直被吐槽丑?這背后有復雜的成因。首先,中國校服在其發展初期,大多是出于實用主義的考慮,方便穿著是最重要的,至于款式和面料質量,則是可以被忽略的部分。在這個基礎上,“面口袋”式的校服選擇了便宜、耐用的滌綸面料,設計上也走起了oversize的路線,保證讓學生一年四季都能穿,一度占領了中國的校服市場,成為中國校服的代名詞。另一方面,校服生產行業長期保持著區域割據態勢,小作坊、校辦工廠、三產企業是校服生產的主力軍。不尊重市場規律的采購模式、穩固的市場份額和異地擴張的難度讓校服供應商失去了創新的動力。然而,究其根本原因,還是因為長期以來國人對校服用途的認知存在錯位。在傳統認知中,校服是一種管理工具,它更多承載的是統一性、規范性與約束性。這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忽視了對學生的審美教育。校服它從來都不是簡單的服裝,它具有其他服裝所不具備的教育承載意義——校服不僅是學校統一的服裝識別符號,更是學校禮儀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德育和美育教育“貼身載體”。
近幾年對丑校服的吐槽聲量逐漸變大,對美的追求也愈發迫切。許多學校開始采用當下流行的制式校服和專業運動服替代已不符合實際需求的面口袋式校服。學校對于校服的管理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行為、情感、價值觀,對學生的成長產生深遠影響。在部分地區,還出現了結合了中國傳統服飾文化和現代制式服裝相結合的校服,也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
一件美觀、得體、有質感的校服,可以通過物化具體形態的視覺影響來提升學生的審美意識,將對美的追求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學生,培養其氣質。欣喜的是,越來越多的學校和家長開始認識到這一點,校服所承載的美育功能也逐漸被重視起來。